本文源自:UVIC

又是一年一度“双11”,身在海外的你,剁手愉快吗?

巧的是,这一天对于英国人也是个大日子,但是意义却大有不同。

11月11日,是英国的国殇纪念日Remembrance Day。

每年从10月中下旬开始,英国上下就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。

细心的小伙伴也应该发现,在这些纪念活动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朵小红花,甚至在街头上也能看到不少英国人佩戴着它。

不过,如果身在英国的你觉得应该入乡随俗和他们一样戴着这朵小红花,那优姐可要劝你三思了,国殇纪念日和小红花背后的含义可大有文章。

之所以英国把11月11日定为国殇纪念日,是因为1918年的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战日。

这个纪念日在1919年11月7日由女王大人的祖父乔治五世创立,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士兵。

后来,这一天才逐渐演变成英联邦国家用来纪念在一战、二战以及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军人和平民。

而他们佩戴在身上或是做成各种纪念品的小红花,则是虞美人(Corn poppy)。

英国以虞美人花纪念阵亡将士的起源,来自一次大战期间,军医John McCrae目睹战友死亡后所作的诗《在法兰德斯战场》(In Flanders Fields)。

一战时期,法兰德斯战场死伤惨重,诗中描述战场盛开着虞美人花,所以逐渐成为英国纪念阵亡将士的象征。

而且虞美人的样子特别像一颗子弹打进了身体里,黑色的花蕊是子弹,鲜红的花瓣是身体流出来血,可以说是很形象了。

然而,佩戴虞美人并不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这么有意义的。

国殇纪念日起初是为了缅怀一战中牺牲的英国士兵而设立的,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却也对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。

当时,日本觊觎被德国占领的青岛已久。

正是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,他们围攻了在青岛的德军,自此拉开了围攻青岛的序幕(The Siege of Tsingtao)。

1914年9月2日,日、英联军在青岛登陆,围攻青岛的战事正式开始。

两个月后,得到英军支持的日本人成功打败德国,开始接管青岛。

这还不算完,中国虽然没有直接派军队参加一战,但是一战期间英、法协约国在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, 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军事培训,并把他们分期分批地运送到欧洲战场。

这些劳工帮助修筑战壕、运送弹药、修理坦克等。有些工人甚至在乘坐赴往欧洲途中的船只时就遭遇到袭击,葬身大海。

而能抵达欧洲的华工许多人最后也客死他乡。

至今,在英国和法国还能找到埋葬一战华工的墓地。

此情此景下,你还愿意佩戴为了纪念一战中英国士兵的小红花吗?

除此之外,英国一战后还发动过侵略性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,这些战争都让小红花变了味。

就连英国人自己这些年也开始对小红花说不了。

像是2006年的时候Channel 4主播Jon Snow在博客中公开表示拒绝佩戴小红花。

带花原本是自主选择的事,却演变成了一种“政治正确”:

越来越多人开始比谁比较早戴,比谁戴得比较华丽,如果公众人物胆敢不戴就会遭到各种质疑,显然失去了纪念的本意,更像是一种展演的姿态。

还有2015年时,还在效力西布罗姆维奇俱乐部的爱尔兰足球员James McClean也拒绝在比赛中佩戴小红花。

因为小红花代表了英国所涉及的所有战争,包括在James家乡发生的“流血星期日”事件。

他不可能佩戴小红花去缅怀杀死自己同胞的英国士兵。

前年一项关于小红花的调查也显示,现在英国1/3年纪在18-24岁之间的年轻人拒绝佩戴小红花。

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佩戴小红花等同于赞同英国发动过的侵略战争。

然而新闻下的大部分评论却是在指责这些年轻人“忘本”…

该不该带小红花的争议也不仅只出现在英国本土。

2015年,还是首相的卡梅伦访问中国的时候就正值英国国殇日前后,英国全体访华成员不顾中方的反对还是佩戴上了小红花,结果引发了两国间的外交风波。

英方人员的解释是,中方人员告诉他们不应该佩戴罂粟花,因为两国间曾发生过鸦片战争。

但英国人觉得他们佩戴的虞美人并不是用来生产鸦片的罂粟花,只是同属罂粟科而已。

虽然这看起来只是小红花翻译上的一次乌龙事件,但是在英国士兵侵略过的国家佩戴它真的好吗…

别在外套上的一朵小小的虞美人,却承载了太多的文化意义。

对于我们这些“外国人”来说,它的一些含义却始终让人无法坦然的“入乡随俗”。

但对于英国人来说,小红花代表着战争中逝去的同胞,是一种文化、民族的共鸣。

尽管现在戴不戴它或多或少和政治正确挂上了钩,但是却也侧面反映了英国人百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这段历史。

对比之下,我们又在用何种方式记住过往的“耻辱史”呢?

两次鸦片战争在何时爆发?

八国联军都有哪些国家?

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?

...

仇恨的确不必被记住,但历史却不能被忘记。

至于我们该如何记住它,你此刻心中是否有了答案。

 

想了解更多英国留学内容?欢迎点击下图